首页 > 餐饮知识 >以笔为刀枪(以笔为刀什么意思)

以笔为刀枪(以笔为刀什么意思)

餐饮知识网 2024-04-21 21:31:40 423

原标题:以笔为枪的“勇士”

1981年8月5日,孙力老师为即将出版的刊物《孙犁文集》写了序。当时他已年近七十,在总结自己的文学生涯时写道:“我回避那些我没有参与过的事情,比如战场上的战斗。”

以笔为刀枪(以笔为刀什么意思)

孙犁早年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,也曾面临着子弹飞过日寇的危险。他也曾携带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……不过,老作家也承认,他虽然被允许携带枪支,但从未开过一枪。他一生的“武器”始终是他的笔。他是名副其实的以笔当枪的“战士”。

然而,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,这位以笔当枪的“战士”,确实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前线。地区;他还担任作家。写作记录了解放战争的实际情况,也履行了一名战地记者的使命。然而他后来写的那些流畅优美的文章,如《荷花淀》《芦花荡》……》等,都是那么的著名,那么的出色,几十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。俗话说“香远清清”,历久弥新,遮蔽了他作品中的战争和战争硝烟。

显然,这不是孙俪老师愿意看到的。同样在《孙犁文集》的序言中,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“现在的事实证明,无论经历多少风雨,多少山丘,这些作品都原汁原味、排列整齐,顺利通过了。”通过几十年的历史严格审查。我并不鄙视早期的作品。我常常想,早期的作品,有着青春的炽热力量,是晚年写不出来的。”

在纪念孙犁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,我回顾了他的早期作品,仍像几十年前第一次读到的那样深受感动。其字里行间的磅礴之气、行文的豪放、风格的激昂、情感的强烈、语言的铿锵有力,都与他其他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。这种充满青春活力、充满活力的印记,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孙俪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侧面:原来,在他典型的女性化、雍容华贵的风格背后,始终隐藏着一种阳刚、激昂、勇敢的精神底蕴。事实证明,按照孙俪的说法,女性气质是由男性气质支撑的,而男性气质也支撑着女性气质的力量。

孙犁早期战地文学中,较有代表性的章节有《:010—》、《:010—》、《:010—》等。

《冬天,战斗的外围》写于1940年冬。当时,日寇对冀中平原进行疯狂扫荡,边境地区军民奋起反击。在这场血与火的战斗中,孙立作为晋察冀通讯社记者,深入残酷战斗的前线,进行现场采访,以笔为枪,与边疆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。他的豪情凝结在笔尖,对英雄的歌颂和对敌人的仇恨,以汹涌的潮水一起宣泄出来,构成了这部作品昂扬、雄浑、扣人心弦的主旋律。

文章第一节,笔者根据亲身经历,粗略地勾画出我军作战准备的冷静、沉着、有序。他写道:“我的战斗使命是记录。”然后他收集了目击者现场录像——

“我在陡峭的山顶上遇到了一个熟人,他用青春的热情握着我的手说:‘反扫荡开始了!’”他的声音和脸上都充满了兴奋。我记录的第一件事是人们对《巴特尔》的反应是关于奔跑、关于做好准备、关于强烈的情感。

这些描述中没有夸张的言语,只有简洁的叙述。记者眼前掠过的场景和过程。他敏锐地捕捉并记录下来,形成了一幅军民战斗的真实画面。

然后,他写了夜间哨兵刺刀上的冷光,写了经过一天的战斗,睡在地上的战士们,写了凌晨到达前敌指挥部采访年轻政委的故事。军分区的……就像是一系列不间断的长镜头,镜头记录了从后方到前线的所见所闻,读者可以身临其境,近距离感受战场的紧张气氛。

从这些描述中,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此刻内心翻滚的“激烈情绪”。当他写到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时表现出的愤怒和怨恨时,“强烈的感情”变得更加强烈。这里有战地记者的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,有“战士”以笔当枪的难以抑制的呐喊,有画家色彩浓重、线条粗犷的战地写生。

这部作品既有浓墨重彩的勾勒,也有一些收尾的修饰。尤其令人感动的是,作者用浓浓的笔墨描绘了一位年轻区长的形象——

一天晚上,敌人向他们的方向袭来,他召集区干部在昏暗的灯光下发表讲话,他站直了身子,右手插进黑色棉袄口袋里,垂下眼皮说道:“……如果你不幸的话,就会被杀掉。敌人正在抓捕他们,不许任何人透露任何信息,就死吧……你必须知道……”声音低沉,但却很清楚。就像钟声一样,在这么寒冷的夜晚,一批干部同意外出工作。”

作者不愧是白描大师。这里他只捕捉到了年轻区长说话时的一个动作(右手伸进棉袄口袋)和一个表情(垂下眼皮)。他也顺着他的语气,窥见了事情的始末。一个视死如归的年轻干部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。

几十年后,孙俪老师回忆起写这部作品时的情景。他写道:“我和曼清都在边区文化协会工作,出去打游击队。我们每人只送了两枚手榴弹。我们的武器是钢笔,和手榴弹一起挂在腰上,还有一瓶蓝墨水。”……我们的任务都是为报纸撰写战斗通讯。”

《游击区生活一星期》讲述的是1940年11月的战争,《光复唐官屯之战》连载于12月24日,当时反“扫荡”仍在进行。即使在今天,以如此快的速度收集和撰写这份战地通讯也是非常困难的,更何况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。读他的文章,思考他的为人,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战地记者的写作激情和奋笔疾书。

1986年11月24日上午,我邀请孙力先生到天津靖远孙力先生家进行专访。

我谈了重读老师早期作品的感受,觉得这句话充满了青春的激情。孙莉老师说:“我总是告诉喜欢我作品的年轻同志,看看我年轻时写的文章。当时的东西虽然有点幼稚,但很有激情。现在我又重读了那些东西,被感动常常是令人兴奋的事情。”

说话间,老作家似乎陷入了沉思。顿了顿,他继续道:“我当时也写过一些比较短的文章,比如《冬天,战斗的外围》那篇文章,只有一千字。不管你说它是新闻还是报告文学,我都没有写过。想想当时的流派。”

我从孙老师那里回来,立刻就找到了这篇文章《冬天,战斗的外围》。敌人的血腥暴行激起了作者无法抑制的愤慨。他愤怒地写道:“如果大清河两岸长大的年轻战士听到这个消息,我想他们不会哭。枪应该永远扛在肩上,永远握在手里。”更残酷的敌人来了,新的仇恨用亲人的鲜血写在了大地上。但是他们有弟弟吗?他们有拿起枪的侄子吗?死者的孩子!可以!你能想象沉默的人吗?你的父母、妻子和姐妹在去世前给过你什么建议?”

这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反问就像岩浆喷发一样,势不可挡。我们都知道孙俪崇尚精妙,他的写作也力求流畅、有节奏。然而,在这里,愤怒和悲痛冲破了理智的大门,情绪的潮水爆发出来,化作这些快音节的反问句,像咆哮,像嚎叫,像唱长歌,哭泣。正是这种男人的激情所激起的悲情,使这篇短文成为孙犁作品中不可多得的“刺激文本”。(侯军)

(解放军报)